春日,食春。南京人春天的仪式感,从一口“春鲜”开始。近日电视剧《我的后半生》热播,不仅带火了南京方言,也借由“一根蒿草”唤醒了南京人关于春日的集体回忆。脆嫩的茎秆、辛香的气息、家家户户飘出“芦蒿炒香干”的烟火气……这株曾长于江边滩涂的“小野菜”到底有何魅力?位于栖霞西北的八卦洲又如何从江中洲岛蜕变成“中国芦蒿第一乡”?

南京人偏爱的“一口春”,“南京人,不识好,一口白饭一口草”。南京人爱野菜的名号由来已久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“七头一脑”:香椿头、荠菜头、芦蒿头、枸杞头、马兰头、苜蓿头、豌豆头、菊花脑。
每逢初春,野菜大量上市,全城的菜场便迎来狂欢——大大小小菜摊前堆成小山的青绿茎秆,不少市民挑挑选选,只为自己偏爱的那一味。

芦蒿,在众多野菜中,芦蒿以其特有的风味独占鳌头,成为南京人春天里的“心头好”。而南京芦蒿又以八卦洲为最。
八卦洲芦蒿到底好吃在哪?或许从这里先天的条件可以窥见一二。作为长江第三大冲积沙洲,江水冲刷积淀的沙质土壤,不仅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,也恰恰符合了芦蒿“浅根喜湿”的生长习性。在这样的土壤里长出的芦蒿,茎秆少了粗粝纤维,多了份水润脆嫩,嚼起来甚至能听见“咔嚓”声,仿佛咬碎了一整个春天的鲜活.

土壤的优势加之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日照,使得这里的芦蒿生长期虽短,却攒足了香气,特别是冬春季节反季节上市优势明显。天时地利的叠加,让八卦洲一跃成为全国最大芦蒿生产基地,种植面积超万亩,年产量达南京市场70%以上。仅仅2024年,八卦洲芦蒿种植面积达3.2万亩,产量3.8万吨。其中2万亩成功创建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。
多条腿走路的“一棵草”当然,八卦洲的芦蒿能从“江滩野草”长成“富民金枝”,从来不止于水土滋养。近年来,栖霞区深入挖掘八卦洲芦蒿产业全产业链提升潜力,重点攻关芦蒿种源改良、种苗繁育、设施栽培、机械化生产、绿色防控、保鲜运输等关键环节,助力芦蒿产业提质增效。在国内首创育种芦蒿组培苗模式,年产组培芦蒿母苗10万株、栽培苗8000万株,同时,在国内率先实现芦蒿移栽和收获环节机械化,扦插种植和采收环节的效率分别提高了5倍和8倍,还建立芦蒿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,为芦蒿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在现代农业科技加持下,栖霞芦蒿产业今非昔比,培育、种植、采收全过程智慧化机械可感可见,优质的品种与科技化的种植体系更提升了芦蒿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。技术创新为这棵“小蒿草”带来的发展红利远不止于此。去年,栖霞区在全市首创“同种不同棚”试验,亩均产量由2200斤增加至2800斤,增产25%;亩均效益由1万元提高至1.3万元,增幅30%。如今,筛选出的优质芦蒿种苗在八卦洲推广种植3000多亩,更被武汉、阜阳等地引种,全年带动农户增收5000余万元。

“芦蒿娇气,正常条件下只能保存两三天,以前我们上午采摘下午就得马不停蹄送往市集。”八卦洲街道上坝村小沙西村的芦蒿种植户马作玉回忆道。去年,为了延长芦蒿上市周期,八卦洲启动建设全市首个以芦蒿为主体的蔬菜加工冷藏车间,并完善了冷链设施配套建设,预计今年5月底建成投产。
随着直播电商与冷链物流的发展,长江畔的鲜嫩芦蒿乘着冷链物流快车,远销各地。“去年年底我们合作的直播间开播两小时,一万多斤芦蒿就被抢购一空。八卦洲芦蒿的品质摆在这里,根本不愁卖!” 马作玉言语间满是自豪。品质高、保鲜好、跑得快,多条腿走路的八卦洲芦蒿不仅在南京销量一骑绝尘,更畅销上海、安徽、江西等多地。
江中小岛上的“好日子”
4月暮春。眼下,尽管芦蒿的采收期已过,但在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的沐歌田园家庭农场里,负责人陈钢仍带着工人们在田间忙碌不停。
整齐的田垄间,鲜嫩的马兰头叶片泛着紫红、空心菜长势喜人、黄瓜藤上缀着带刺的花苞……这些都是农场里“芦蒿套种”模式孕育的当季鲜蔬。
“虽说芦蒿已经下市,但地里的马兰头、空心菜、黄瓜正是当季生产的时候。”陈钢擦了把额角的汗,笑得合不拢嘴,“我们去年种了近 300 亩芦蒿,总产值超过 250 万元。眼下,这些‘接力’的蔬菜接着往外卖,全年田里都不闲着。”据介绍,八卦洲已经形成了“芦蒿+黄瓜”“芦蒿+特青玉米”等高效种植技术模式,亩均效益约2.5万元。
芦蒿不仅是种在地里的作物,更是八卦洲名声在外的“金招牌”。这个招牌如何叫得更响?

依托八卦洲芦蒿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优势,结合陌上花渡农旅品牌,芦蒿摇身一变成了八卦洲农旅融合产业的“代言人”。开展野菜科普教育、盆景DIY体验、花样野菜试吃体验等一系列沉浸式活动,让芦蒿从单纯的农产品变身为可看、可玩、可带走的 “文旅符号”,仅去年就吸引 3 万余名游客上岛游玩。
从一株江滩“野草”到撑起一方发展的“金枝”,八卦洲的芦蒿用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“充饥食材”到“富民产业”的蜕变。
春去春又来,蒿香仍依旧,在八卦洲的田埂之上,持续接续着下一个春天的生机……
来源:南京市栖霞区农业农村局
|